English

《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》编后记

1998-08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吴水清 我有话说

大概是1996年的夏季吧,一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,我接到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电话,说是经过认真考虑,决定由我主编《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》。我虽然对科学史和科学家方面的事情还不算陌生,但要写近百位著名科学家,时间紧,难度大,谈何容易,可我还是欣然同意了。这是为什么?

还是从我担任《现代物理知识》杂志主编谈起吧。漫长的编辑生涯,再加上以诚相待的编辑作风,使我结识了一大批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,他们中的不少人至今还同我有书信往来,一些人与我成了忘年之交。困难中得到他们的亲笔题词,使我获得信心和勇气;失败中收到他们的书信电话,使我变得更加坚强。科学家们爱国、拼搏、奉献、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,使我几乎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专业方向,去从事科学家和科学史的研究,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。我是学电化学的,至今还在不少专业杂志发表很有分量的文章,有的还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收录。然而,每当夜深人静拜读科学家们的来信,我总是激动不已,我觉得我有责任写他们,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,让国人知道,并为之动容。

有件事让我无法忘怀。这是我去杭州发生的事情。一群穿着天蓝色校服的中学生挤上公共汽车,和我攀谈起来。我问他们:谁能说出五位中国当代物理学家?过了许久,才有一位孩子说出邓稼先的名字。下车了,他们同我道别,还给我留下通讯地址。望着远去的身影,我感到十分沉重。回到北京,每当想起这件事,我就心里堵得慌。我越发感到我们有责任向青少年介绍中国当代的科学家,让他们从科学家身上学到更多、更好的东西。这就是我欣然同意主编《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》的初衷。

春去秋来,又到冬天。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,不由得想起唐人岑参的诗句: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”重新审阅刚刚寄来的《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故事》清样,不免思绪万千,夜不能寐。眼前闪现着众多科学家鲜活生动的笑颜,仿佛又随他们去罗布泊领略昔日楼兰的烽烟,品味“两弹”创业者的辛酸与甘甜,也去“疾心铸核魂”,也圆“壮怀激情强国梦”,又好似攀上刘东生的航船,踏着李四光的足迹,去作一次“心驰神往大自然”的探险,听“大自然的回声”,唱“地质大师的人生流韵”,倾诉着“洒向三极都是爱”的热血衷肠!

难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日理万机,还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;难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百忙之中惠赐《序言》。

难忘病中的王淦昌院士几次相见,询问此书进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,他的厚望使我们不敢怠慢;难忘科学家王绶?、王梓坤、黄荣辉、曾庆存等宝墨赠言,是深沉的祝愿,也是有力的鞭策;难忘唐敖庆、席泽宗、黄昆、卢鹤绂、王大珩、唐学成、白春礼等数十位科学家的热情合作、支持和激励。更难忘的是刚刚谢世的卢鹤绂院士,生前请人朗读我撰写的《为世界创立方程》,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遗言:“同意发表。”当我接到他托医生转交的信件,他却已经仙逝。我失声痛哭,匆匆赶到上海,参加他的追悼会,作撕心裂肺的永诀!我与唐光明先生送的花圈放在灵堂上,那上面写满我们全体编委赤诚的悼念。

令人难忘、令人感动的事一桩桩、一件件。

可以这么说,如果没有科学家们的鼎力相助,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。

本书所写的科学家,自然是成就卓著者,他们为中国的强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是值得大书特书的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,常被我们爱国、拼搏、创新、好学的精神所激励。然而,著名的科学家决不限于他们。更何况随着改革大潮的涌动,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,将会有更多的科学家出现在世界科技舞台上,我们将注视着他们的出现,适当的时候我们再出续集,以飨读者。

当这本书即将问世时,我们又感到不安。由于我们的水平与精力所限,再加上作者较多,很难把握统一的风格和必要尺度,在选材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。我们不敢说已经完美地再现了这些科学家们的风采、成就和精神,但我们尽了一份心意。我们竭诚欢迎读者的批评,也请科学家本人和家属提出意见,以便再版时改正。

作为主编,请允许我感谢贵州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,他们为这本书倾注了大量精力,没有他们对事业的至诚和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感,就不会有本书的选题和这本书的顺利出版。愿读者,特别是跨世纪的青少年喜欢这本书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